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文艺聚焦

文艺聚焦

池北城石刻《兰亭序》的人文价值

发布时间:2015-05-16 00:00:00    来源:    作者:川东周末

岳池北城石刻《兰亭序》的人文价值

岳池文人热爱书画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流传有许多文人与书画的故事。
2008年2月26日,《华西都市报》刊发了《“王羲之兰亭碑”惊现岳池绝壁》一文,称在岳池县北城乡一深山绝壁上,发现了刻于元初的王羲之《兰亭序》碑。“兰亭碑”苍劲古朴,长4.4米,高1.3米,文字风化脱落严重,但仍有许多字迹依稀可见。该碑刻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刻石者为在广安府任职的折叔宝。
      据清光绪年间刊印的《续增岳池县县志·古迹金石》记载:“治北二十里灵泉山石壁间有王羲之兰亭碑。”看来,兰亭碑的刊刻是有着准确的历史记载的。此碑虽距今740多年,文字风化脱落严重,但仍有许多字迹依稀可见,“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些字迹如行云、如流水,王羲之的行书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完美体现。
       被后世誉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他的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何以刊之于岳池?其来龙去脉如何?对当地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影响又如何?这些,都让我们努力去寻求答案。
     《兰亭序》在东晋永和九年诞生以来,被历代文人奉为至宝,尤其是对王氏家族,被作为传家之宝,永为珍藏。到了唐代,由智永和尚传至辨才和尚手中。而对王羲之书法顶礼膜拜的唐太宗对之垂涎欲滴,遂令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法爱好者与之研讨兰亭,取得信任后,轻巧地盗得宝贝,献给了唐太宗。《兰亭序》辗转到了唐太宗手中,唐太宗敕令侍臣精心复制一些摹本,故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兰亭序》原迹被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现在传世的《兰亭序》,除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 《兰亭序》被历代爱好者传拓翻刻者不计其数,而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合称)书法的推崇也达到了高峰,以致以“二王”为体系的帖学书法一统天下达1500余年。王羲之书法自唐代以来,被尊为书之极则,故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甚又称“《兰亭序》被视为书学圭臬,学者得其一,即可名世”,所谓唐代虞世南得其圆润、褚遂良得其俊丽、颜真卿得其丰腴等等不一而足。至宋代,王羲之书法又得到新的发展,尤其是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他们在吸取王羲之书法上,更多地渗入个人意气,展现个人心性,突出个人风骨,于是宋人崇尚意气的时代书风便成为主流,就如同米芾主张“服晋服”的复古主义者,也还是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性格和气质。在宋代继承“二王”书法风骨,米芾是最得精华的。
      历代文人书家对《兰亭序》无不顶礼膜拜,明方孝儒说:“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唯此书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逊志斋集》)方孝儒把《兰亭序》和《论语》、《孟子》相提并论,评价非常高。而元代是异族统治中国,但元代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并没抛弃,以赵孟頫、邓文原、康里巎巎、鲜于枢为代表的一批书法家,对晋人书法的理解又似乎更能遗貌取神,尤其是赵孟頫以其书法技法的精绝,成为五、六百年来得王羲之书法最杰出者。
      清道光版《岳池县志》记载:“传王羲之曾寓岳池,灵泉山石壁间有遗笔,今无存。”此据不足为凭,而《岳池文史资料·第九辑》载有杨林先生撰《岳池兰亭序碑再发现》文,附有凤山公园《王羲之兰亭序》碑跋文。该跋文由清代儒学、岳池训导毛徙南所题,跋中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前人跋语。跋文显示,灵泉山《兰亭序》石刻为元至元时期在广安(府)任职的折叔宝所刻,折叔宝上石前原本为木刻,寻于“西蜀散乱图籍中”。跋文还粗略交代了王羲之《兰亭序》传承顺序:唐太宗传长生公主(唐逸史载,长生公主以伪换真,而伪本被太宗入葬昭陵),至后唐时,传于陶谷,陶献与后主李煜,后落入宋代帝王之手,并被宋徽、钦二宗收藏题跋,后又传至蔡挺(北宋绍圣年间枢密副使),被蔡“更为卧轴”,“以便观阅”。至南宋淳祐年间,为一藏者所持并题跋。宋末元初,战乱致使刻本残落于民间,而后被折叔宝所获,折便依本刻石于岳池灵泉山。毛徙南还在跋文中如此说道:“据上各跋,前后彼此相符合,则其为右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真迹无疑。”当然,毛氏所言亦有疑问,但该石刻遗承了各代前人跋语,承有宋徽、钦二宗玉玺,故岳池《兰亭序》石刻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
      不难发现,“灵泉兰亭碑”之帖,与元代赵孟頫书法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可见元代的广岳地区的文人雅士对兰亭序的尊崇。元代书法的流传不如今天印刷术、电脑信息技术发达,书法的传承只有少数文人雅士中流传,而刊刻于石壁,为士林百姓所共仰摩习,则于翰墨功莫大焉。
      此摩崖刊刻《兰亭序》,是1271年所作,比赵孟頫至元辛卯年(1291年)临摹的《兰亭序》尚早出20年,可见此题刻的艺术价值和书法在西南地区的流传情况,以及王氏书风对广岳地区的广泛影响。石刻保存了王羲之的笔意和精神,也大胆地渗入了刻帖者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因此,“灵泉兰亭碑”对研究王羲之书法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元代书法极其珍贵的资料。(川东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