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文联动态

文联动态

邹元模高其友创作四十周年座谈会发言选登

发布时间:2017-11-07 14:55:14    来源:广安市作协    作者:

关于邹元模


功到自然成

冯宗凡

 

金春十月,丹桂飘香,文朋诗友,欢聚一堂,因为今天是广安市文联、广安市作协在这里为两位德艺双馨的老作家元模先生、其友先生举办四十年文学创作生涯座谈会,有幸参加这个会特别高兴。在此,我向两位老作家致敬!向你们学习!也给广安市文联、作协点3个赞!

因时间关系,下面我就元模先生的“三品”:作品、文品、人品来个蜻蜓点水。

一、作品:元模先生的作品可丰元模先生文学创作四十余年来,成绩可喜,著作半身,手稿等身,硕果满枝。四十年的坚守,四十年的笔耕,守住了清贫,耐住了寂寞,铸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出版了长篇小说《黑天使》、《返乡农民工》,和正在上海文汇出版社印刷中的《义匪》;小说集《雾城》《盼妻河悲歌》、《望郎山轶事》,长篇纪实文学《巴蜀阿信》等11文学部作品获各种文学奖30余件次。为邻水乃至广安市的文学金字塔做出了奠基石贡献。

元模先生的作品,有“三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从阅读面上而言有“三好一气”:好看、好读、好笑、接地气。我喜欢读他的作品,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人物鲜活,语言风趣流畅,不少作品富有哲理,不是一读而忘,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说句不怕笑的话,我是读着他的作品像黄瓜一样慢慢变老的。有人曾经问我有多少岁了,我说快奔七了,他们不相信,问我老得慢有啥秘方没有?我就悄悄告诉他说,有哇,要想老得慢,就多读读元模先生的作品吧。

二、文品:元模先生的文品可佳。搞文学创作的人,首先要定位,为什么写?这个位不定好,就会悲哀。元模先生定位是“三为一不”:为时代立言,为弱势群体代言,为基层百姓呐喊。不图名利。所以他没出现怪象,一直健康地写到了今天。

纵观他的作品,给我的感受是“三有”:有担当、有使命、有责任。主题昂扬。他从不用自己的作品发泄个人私愤,从不用自己的作品进行人身攻击,从不用自己的作品泼妇似骂街。即使鞭笞,也是艺术的,善意的,不是赤裸裸的!作品始终是那样的光阳,亮丽,唱响的是主旋律,弘扬的是正能量,维护了一个作家的道德操守。其文品严肃、严谨,即是作品中节情需要有点灯儿麻糖,那也是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的。

元模先生他不是为生官发财而创作,不是利用文学搭跳板、做敲门砖、不争名夺利。他对文学只是出自内心的酷爱,上瘾,吃错了药。元模先生是为文学而生,为文学而死,不浮澡,不张扬,保持低调,沉得下心,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元模先生一直是我敬佩的老作家,老大哥,他从不想在文学上图名。元模先生的文品值得我学习。他一直推让邻水作协主席。我个人幼稚地认为,基层作协主席(包括市作协主席)这个位置不是什么人就坐得来的。他不是一种荣誉,而是一种担当,一种奉献,一种责任,一种影响。他也不是体制内的,没任何报酬。会员们来至各方,你没得人格魅力,没得好的人品、文品和作品能行!基层作协主席,是一个地方的文学领袖,标杆,你没得人格力量、人格魅力,人格凝聚力,就不可能有号召力,这群不受体制约束的人,百分之九十八的人就不会服你,就不会信你这包药,就不会在你的旗帜下一二一,齐步走。你没得几把刷子,这群人的皮鞋能自觉自愿的拿你刷?元模先生高风亮节,要让年轻人来当。基层作协组织不是体制内的群团组织,只讲年轻还不行,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他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协工作上?那是不可能的。他写了几次辞职报告,写一次,我们就撕一次。用座山雕的话说:老九不能走呀!他说他数岁大了,我们说巴金大不大?马识途大不大?你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巴金、马识途。

我个人认为,像元模先生、其友先生这一代人,是举旗帜的、带队伍的、打基础的,是当地文学的象征。他们影响着当地的文学创作,应该受到后辈们的尊重,没得像他们这代人的引领和影响,你那个地方的文学创作就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三、人品:元模先生的人品可敬。做文必须先做人,人都做不好,不配做文。元模先生是一个很大度的人,修养好。在大的事在他眼里,都是浮云。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元模先生是个喜欢发现人、培养人的人。在培养文学新人上,有成功的经验,给人启迪,他先后培养了在广安市有知名度的兰炳轩、夏兴初,还有吕清辉。时间关系,就此打住,最后我祝两位老作家身体健康,文学之树常青,为了你们的文学事业和文学创作,我祈求苍天再借你们四十年!



标本  蕴载  功用

——浅谈小说《返乡农民工》

    

    邹元模的小说《返乡农民工》,出版于2010年,系全国农村书屋重点图书。对该部小说,作家协会曾经组织过研讨,《潾州文苑》也刊登过研究文章。《返乡农民工》是邹元模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过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我仅从标本、蕴载和功用三个方面谈这部小说。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这个角度看,小说《返乡农民工》反映的时代及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标本性。

    时间段,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应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9年之间。该时段属西部农民外出打工高潮和第一次大量返乡寻找出路阶段。小说有这样的叙述:汪成龙踏上回家的路程,三年多的打工生活,回到家发现撤区并乡后自己所在的桃源乡改为了桃源镇(P35)。冯树乔说,工厂停工了,建筑工地也停工了,别无选择,只能回家。汪成龙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人物代表,受邀参加建国60周年庆典观礼,凯旋归来(途中),电话上对牛二大声吼道,我已驶上了高速公路,正加速前进。邻水撤区并乡建镇实施时间为1994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是2009年,小说结束在汪成龙观礼返回途中。

    地域范围,涉及广东深圳和川东邻水。小说有这样的叙述:汪成龙(初中毕业)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一所全国重点学校录取,望郎山沸腾了,望郎山曾经是华蓥山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p1),盼妻河穿峰绕岭流过望郎山,下游拦河筑坝建起一座水电站,河水倒灌形成水面广阔的“千岛湖”(p68),千岛湖御船宴历史悠久,明建文帝避难到盼妻河畔幺滩,与旧臣杜景贤荡舟盼妻河,在船上宴饮作乐,民间仿照(P180)。华蓥山游击队活动区域主要为川东华蓥山及其以东邻水区域,千岛湖在邻水大河下游,明建文帝与杜景贤宴游的幺滩即现在的邻水县御临镇。

    人物形象,包罗社会多个方面。小说出现的人物不算群体就有近百人,不少人物都是 “这个”。这些人物可以分为非公职人员和公职人员两大类。非公职人员主体为农民工(含服务行业人员),还有私企老板(含有关人员)、黑社会组织成员和其他人员。农民工20人,占20%,其中返乡创办企业5人。私企老板及相关人员(不含返乡创业的)10人,占10%。其中,老板和相关人员各5人;老板中正面形象(支持改革)1人,负面形象(参与贩毒、不管职工死活、不法经营、占有女职工)4人;有关人员中负面形象(破坏改革、强奸女工)2人。黑社会组织成员(含涉黑人员)7人,占7%。其中,老大(草菅人命)1人,小头目(勾结官员欺行霸市)2人,骨干(绑架、杀人)2人;涉黑人员(小混混)2人。其他人员16人,占16%。其中,不法人员(行骗、闹事)1人,社会丑恶(乞讨、送色)2人。公职人员包括党政机关干部职工、政法系统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党政机关11人,占11%。其中,正面形象(支持农民工创业等)6人,负面形象(以权谋私等)4人。政法系统7人,占7%。其中,负面形象(以权谋私、贪污、枉法裁判)3人。企事业单位9人,占9%。其中,负面形象(不廉洁)1人,正面形象(敬业)8人。

    文化节目,地方特色明显。小说中介绍的节目有:牛二表演的一指转炊具,猴戏,打道钱,莲花闹,手掌木偶戏。牛二表演的节目是自创,手掌木偶戏是邻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以载道。文学是以语言塑造的形象显示作者所要表达的道,即以形示意。从这个角度看,小说《返乡农民工》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蕴载性。    

    小说主人公汪成龙,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军人物。天资聪颖,小学至高中一年级成绩优异。人生挫折,高中二年级开始沉湎于电子游戏,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创业中肾坏死。不甘贫困,与牛二一同盲目外出打工。能力初显,先后从鸿达搬运公司搬运工干到总经理助理、华丽服装厂库管干到副厂长。敏锐勇敢,避险离开搬运公司去服装公司后返乡,舍身救人。坚韧不拔,经销VCD被骗破产,利用家乡资源办起蝶恋花工艺美术厂。走向辉煌,成立桃源镇河道采沙集团,换肾后接管河道养鱼捕捞,组建宣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主抓望郎山林果科技基地,成立返乡农民工协会任会长带领返乡农民工创业共同致富。

    小说重要人物。包括汪成龙的得力助手和汪成龙创业的坚定支持者。汪成龙的得力助手有兰婷婷、牛二、汪大爷、林木森。兰婷婷,单纯,未成年外出打工,受伤后险遭厂长司机强奸。知恩图报,轻生跳海被汪成龙救起,资助汪成龙办蝶恋花工艺美术厂任厂长,捐肾给汪成龙,成为汪成龙伴侣。牛二,敬业忠诚,发挥长处在椰林酒店打工,老板遇害后被迫返乡,先被汪成龙重用主管河道采沙集团,后在汪成龙的支持下成为特色企业红薯稀饭山庄老板。林木森,敬业担当,关键时刻为公司避免重大损失。汪成龙创业的坚定支持者有王成毅、李木然。王成毅,桃源镇党委书记,群众利益第一但不敢抵制歪风,违反“打捆”拍卖规定同意变通处理河道采沙和养鱼捕捞经营权出让。李木然,桃源镇镇长(后任书记)顺应歪风,违心违反“打捆”拍卖规定变通处理河道采沙和养鱼捕捞经营权出让,为汪成龙尽快拿到项目资金和解决资金缺口,劝其顺应不良风气。

    小说的次要人物有椰林酒店杨丽珠、桃源镇两个副镇长、桃源镇粱副镇长、林业局林政科马科长、公安干警王福茂、宣和县城警察、温州法官、县农发行吴行长、鸿达搬运公司经理武红大、建筑公司老板、温州人和街广大批发部老板金祥光、市政协委员椰林酒店薛老板、华丽服装厂老板和文职人员、塑料厂老板的司机、梅花帮小头目余剑飞、深圳海马帮老大金龟田、假招工的漂亮姑娘、乞丐、“巴骨烂”、冯树乔妻等。杨丽珠,无奈,为给父母治病和供弟弟上学与薛老板非法同居。两个副镇长,涉黑,为黑恶势力谋利。粱副镇长,道德败坏,接受冯树乔妻为利献的色。马科长,以权谋私,为安排亲戚当司机卡住项目批文不发。王福茂,滥用职权,扣押汪成龙的边防证。宣和县城警察,贪污,罚款不开收据。法官,腐败,接受当事人吃请和现金后枉法裁判。吴行长,不廉洁,接受服务对象吃请玩乐和实物。武红大,涉毒,贩运毒品。建筑公司老板,要钱不要人,牛二因工受伤不救治。金祥光,不法商人,用废品坑汪成龙后贿请法官枉判。薛老板,道德沦丧,乘人之危占有职工。华丽服装厂文职人员,破坏改革,串通干警没收汪成龙的边防证,勾结流氓毒打汪成龙。塑料厂老板的司机,法制意识淡薄,强奸受伤女工。余剑飞,黑恶,勾结政府低价取得河道养鱼捕捞权,指使小喽啰逼着汪成龙放弃河道采沙和养鱼捕捞经营权,指使“狮头”联系“巴骨烂”带队捣毁汪成龙的采沙1场。金龟田,黑恶,指使人绑架杨丽珠谋财,谋杀薛老板,将杨丽珠通过香港黑社会“14K”卖往泰国为娼。漂亮姑娘,小骗子,假招工骗取报名费。乞丐,以耻为荣,“巴骨烂”以闹取利,冯树乔妻送色谋利,均属社会丑态。

 

    文学对社会生活作用重大,习惯上归结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小说《返乡农民工》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功用性。

    认识作用。汪成龙,按他的学习基础,至少应该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成为望郎山的骄傲,可他在步入知识分子的关键时刻沉湎于电子游戏沦为人们习称的浪子,自断成为知识分子前路,高考落榜回到贫穷的家乡成为一个简单劳动力。不甘心却又别无良法的他,只好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盲目外出打工,以致第一次受骗。当搬运工时参与运毒后,敏感脱离险境。在服装厂,坚持原则被报复没收边防证、负责改革遭人毒打。返乡盲目创业第二次受骗破产。极度消沉的他在父亲的劝导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心里重新燃气创业的火苗。在多方支持帮助下,历经艰辛,终成正果。汪成龙的遭遇让人们看到社会复杂,历程让人们感觉道路曲折、前景光明,成功让人们认识到要成功既要付出更要坚韧不拔,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不能屈服,都要努力奋斗,有志者事竟成,成功是属于奋斗者和坚强者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立足乡土创业大有可为。兰婷婷,捐肾许身汪成龙,彰显弘扬救命之恩无以为报优秀传统文化。牛二,被薛老板重用、被汪成龙重用并成为企业老板,让人觉得忠诚、能干、肯干的人会有好结果。王成毅、李木然的言行,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是返乡农民工成功创业的保证,党的好干部心中是人民第一、大局第一。杨丽珠,委身店主的悲剧,说明我们社会保障不力,亟待加强。副镇长们、吴行长、马科长、王福茂的行为,让人看到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管理很有必要。法官枉法得逞,吃拿未受到追究,说明法制不健全,反腐败永远在路上论断科学。金祥光行骗逍遥法外,让人们认识到无商不奸的传统文化糟粕还有市场,同时说明(含漂亮姑娘骗钱)将诚信纳入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很有必要。薛老板的行为,让人们看到带病使用存在,有钱就变坏不是空穴来风。华丽服装厂文职人员的行为,让人们觉得改革的确艰难。塑料厂老板司机的违法犯罪行为,让人觉得加强法制教育很有必要。乞丐的言行,让人们感受到什么叫厚颜无耻。“巴骨烂”的言行,说明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教育作用。汪成龙,5.12汶川大地震”后,组建并带领“桃源镇农民抗震救灾自愿队”前往救援,其具体做法虽不是人人都可效仿,但其爱的奉献值得提倡,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反面教员武红大,不守本分,参与贩运毒品被判无期徒刑,具有很好的震慑作用,还能让人想到古训不取不义之财。余剑飞及其同伙横行乡里,目无国法,在全县打黑除暴行动中被捕失去自由,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说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只有遵纪守法才会有自由,同时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古训仍有生命力。金龟田,在贩运杨丽珠途中被公安抓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冯树乔妻献色徒劳,对那些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人也是很好的教训。

    引领作用。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有区别,更有联系,不可分割。有认识就会受到教育,受到教育,就已经历美感。这里不谈美感作用,改谈引领作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引火全国房地产业和沿海加工制造业,中国沿海成为世界加工厂,以致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向城镇和东部发达地区,但这些都是阶段性的,房地产需求总有饱和的时候,世界加工厂也会随着生产成本的变化转移厂地。农民要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得依靠本地资源,农民凭借本地资源创业,风险小,成本低,成功机会大,小说《返乡农民工》通过返乡农民工汪成龙等文学典型形象地揭示了这一规律。汪成龙依托本地资源创业成功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今后怎么发展、农民工今后何去何从都具有引领性。不仅如此,汪成龙致富不忘乡亲、主动带领乡亲致富、组织带领所属企业员工主动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救灾行动和精神更具引领性。党和政府给予汪成龙的的褒奖和荣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既是极大的鼓舞,也具有引领性。

    小说《返乡农民工》成功地展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由打工仔到企业家的蜕变历程,既具有标本性,又具有蕴载性,更具有功用性,是不可多得的农村题材佳作,作为全国农村书屋重点图书当之无愧。

 

爱在望郎山,情系盼妻河

                   ——浅说邹元模的小说《望郎山轶事》和《盼妻河悲歌》

范良伟

    小说家邹元模一生著述丰富,发表作品近300万字。40多年来,他用手中的笔,顽强地实践着“为下里巴人吶喊”的理想。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川东文学的一面旗子,他为人憨厚朴实,他的作品极富地域特色。作家只有对现实社会深刻的观察和剖析,对生活细节准确的探索认知,才能突现对大背景的精准把握。作品的背后站着一个人,邹元模的小说信息容量是巨大的,就像他的笔名“向岩”之意——一株石缝中长出的山花,也要向着坚硬的岩石灿然开放。

   《盼妻河悲歌》出版于2007年,共收录中短篇小说18篇,17万字。《望郎山轶事》出版于2012年,共收录中短篇小说及微小说29篇。这两部文学作品集,构建了他独具个性的川东地域风格。这两部中短篇小说集在故事情节、人物刻画、语言运用及表现手法上都一脉传承。作家是乡土叙事的记录者,他遵循了时间的逻辑,时空交错中有迹可循。盼妻河的悲悯如大洪河水流淌千年,望郎山的爱如明月山绵延不绝。作家紧扣熟悉的乡土传奇故事,写出了绝望中的希望,成功展示了一幅川东地区农村风俗图画。

    (一)关于《盼妻河悲歌》,本地资深评论人蓝炳轩写了评论,《十里埋伏与一鼓作气——读邹元模中短篇小说集<盼妻河悲歌>》。原文载于“川东文艺”(2007.06.03)第四版。主要观点是:所谓“十里埋伏”乃指元模小说创作意象描写构思表达的横向拓展,“一鼓作气”则言元模小说创作意境营造与蕴蓄升华的纵向挖掘。前者为后者的土壤与空气,后者乃前者的命与灵魂。叙事上主要以盼妻河、望夫山、巴州镇为空间背景,然后拓展至西藏、苗岭、俄罗斯,时间上推演至文革时代及至明朝李自成时代。这种梦幻般的时空交错,让故事有了嚼头。事实上,乡土叙事的范围扩大了,作者努力寻找的文学撬动了记忆中的根,这个根来自于盼妻河。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注,让叙事者游刃有余。

 盼妻河的悲,在作家梦幻般的时空交错中虚实相间,对细节的处理很到位。盼妻河上那座被洪水冲毁的大坝和那个荒唐年代的荒唐历史,汇成了一首悲壮的歌。《无心插柳》也反映了一种颓废感,主人公的遭遇在现实中无处不在。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程度,给小说创作定了厚重的基调。蓝炳轩说,《盼妻河悲歌》标志着元模小说创作第三个黄金时代的到来。他的作品日臻成熟,作品有了张力和黏度,才挖掘出乡土叙事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说,《盼妻河悲歌》是作者的小说创作的转型。比之后来他写的《返乡农民工》,我以为,这部集子具有开拓意义。

 (二)关于《望郎山轶事》。我认为比《盼妻河悲歌》更成熟,叙事的转型逐渐定位,对小人物的关注,凸显地域特色,人物塑造典型具象化,如《望郎山恩仇记》中的山鹰与雪儿用爱化解望郎山两百多年的恩怨,情节的冲突,在叙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清清盼妻河》中塑造了阿涛与翠柳的由苦到甜的爱情故事,及反面人物王占魁的矛盾冲突,让人领略到新农村建设的刻不容缓。《堵漏》有两层含义,税务局堵住了税务的漏洞,煤矿堵住了地下水漏洞,这些都是人性的漏洞,堵与疏都让人捏一把汗。神系列之神偷,神算,神钓,神牛,神马,神猫,神仙之死,神马都是浮云,处处藏有不白之冤。我喜欢《老家人物素描》中的人物,跛三爷,袁氏,周家兄弟,烟盒,幺叔,五爷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生存的悲欢故事,是川东大地人最鲜活的存在状态。作家把这些世俗化的典型提炼出来,让人读了亲切感人。

广安武胜评论者陈宇在《传递正能量的文字——读邹元模小说集<望郎山轶事>》一文中,认为《望郎山轶事》是一部传递时代的正能量的小说:这些小说围绕“望郎山”来展开,但又脱离狭隘的地域主义,它们或讴歌爱情,或鞭挞丑恶,使用的手法亦是多样,不仅有现代的写实手法,也诡异与玄幻……我想,陈宇的点评是客观开,在文章中针对具体篇目或引申或阐述,加深读者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好的点评是对作品的深化,陈宇的点评寓意在此。小说中河多是盼妻河,山多是望郎山,这样写出来的《望郎山轶事》与《盼妻河悲歌》,都是作家借此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山还是望郎山,水还是盼妻河,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作者笔下,留下了爱的印迹。作家认为,文学工作者有责任为社会底层民众鼓与呼,反映基层的民生苦痛,做人类灵魂的歌者。他总是坚持“为下里巴人呐喊”的文学追求。因此有了《盼妻河悲歌》,有了《望郎山轶事》。他书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十斤重的手稿,它见证了作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一路艰辛和收获。广安市文联主席童光辉在《返乡农民工》研讨上,对邹元模的小说有四句评价:这是一部反映新农村生活与发展的写实记录力作,一朵散发出泥土芬芳的可爱的花朵,一首吟唱故土情怀的歌谣,一部催生更多作品鼓劲的序曲。我想,用此点评来评价《望郎山轶事》和《盼妻河悲歌》,一点也不过分。

 作家秉承着为下里巴人鼓与呼,邹元模小说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乡土叙事是支点,写作是有取舍的,从哪里切入,朝那个方向进发,最终抵达何方,都是作家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从这点来说,《望郎山轶事》比《盼妻河悲歌》更值得玩味。断断续续读完这两部小说集,总想表达点什么。爱在望郎山,情系盼妻河。或许言外之意,才是作家最好的表达方式。

(邹元模,笔名向岩。著有长篇小说《黑天使》,《返乡农民工》,中篇小说集《雾城》,《盼妻河悲歌》,《望郎山轶事》,长篇纪实文学《巴蜀阿信》等11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

 

用语言塑造人物的榜样

——读邹元模长篇小说《义匪》第五章(陷阱)

 

                                         

 

 邹元模先生的新作——长篇小说《义匪》第五章,题目叫“陷阱”,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凤凰山匪首沈梅香将李家洞、五金山两座山寨人马收归麾下的故事。这一章,“用语言塑造人物”的技艺很精湛,堪称我学习的榜样。

 一、用对话表明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形象。

开篇不久,有一段对话:

“香姐,把这束花拿去送给挺柱哥吧。”

“哇,好甜的嘴儿,挺柱哥,叫得多甜啊,你可别勾引挺住啊,他是我的男人。”

 这段对话,生动、鲜活!既表明沈梅香的女子身份,又刻画出了一个泼辣、带有些醋劲儿的女子形象。这个女子,嬉笑怒骂、打情骂俏、青春洋溢、活力四射!

篇中,有这样几段对话:

“张寨主,怎们搞的,为什么不找医术高明的医生治伤?”

“找了,他说他没有治枪伤的消炎药盘尼西宁。...东拖一天、西拖一天,伤口发炎溃脓,一天比一天严重,走投无路才想到你。我知道你精通中医,一定有办法医治枪伤,所以才给你传信。”

“幸亏你传信及时,否则你将后悔一辈子。”

“你这伤口,没有十天半个月时间好不了,天天必须换药,而且每一个疗程用的药又不相同,凤凰山离这儿50多里路,我不可能每天跑来跑去给你换药.......

 “那你就留在这儿,给我把伤治好后再走吧。”

 “恭敬不如从命,看来也只有这样了。”

这段对话,既表明了张山的李家寨寨主的身份、沈梅香是凤凰寨的人和精通中医的身份,又刻画出了一个伤重、渴望得到有效治疗的男匪首形象,刻画出了一个责备中带着关心体贴他人、柔情似水里暗藏心计、同时又能随机应变的女人形象。

还有几段对话:

“刚来的?”

“才来几天。”

“叫什么名字?”

“叫,叫......

“沈寨主问你呢,吞吞吐吐干啥?”

“报告寨主,本人姓黄,小名狗娃子,人们都叫我黄狗。”

这段对话,既表明了黄狗的新进小土匪身份,表明了沈梅香的凤凰山寨主、秀儿是沈梅香侍女与随从身份,又刻画出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小喽啰(小土匪)形象和一个盛气凌人的女侍从形象。

............

“这么大的事也不用告诉我一声,你俩就擅作主张?”

“开始也想告诉你,但想起你临行说的山寨的事就交给我和挺柱,我们商量后就把黄狗收下了,反正山寨里正缺人,收到一个算一个,等你回来后再禀报。”

“你们要加倍小心地盯着这个人,决不能让他坏了我们的大事。”

这段对话,既表明了沈梅香的凤凰山寨主身份、表明了飞豹和苗挺柱是沈梅香部下(副寨主)的身份,又刻画出了沈梅香警觉、居高临下、霸气、信守诺言的女匪首形象。

二、对话与自白相结合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真是天助我矣!传令下去,裸阵’的事已经过去了,那可是老娘的成功之作,从今后不准再议论此事。最近,凤凰山寨的事就交给你二人,我有要事要办。”

这是听了飞豹和苗挺柱关于寨中纷纷议论沈梅香摆‘裸阵’有失风雅、李家洞寨主张山受伤的汇报后沈梅香哈哈大笑着说的话。

这段话,形象生动,把沈梅香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敢作敢当,粗中有细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把沈梅香敢摆‘裸阵’、把寨中对‘裸阵’的议论不当一回事儿的独特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若遇一般女人,敢摆‘裸阵’,已经是很与众不同了。若遇一般女人,听了自己摆‘裸阵’有失风雅的议论后,早就觉得脸红、无地自容了。然而,她——沈梅香,全不当一回事儿,还哈哈大笑着说:“那可是老娘的成功之作!”

这,就是沈梅香;这,就是邹元模笔下的主人公——一个豪爽、大气、心有主张的女匪首形象!

    再看比武选三寨总寨主过程中沈梅香、张山说的话:

“真是,你们二位这么着急啊?好、好,那就比吧,早一天把老大定下来,我们也有个主心骨。”

..............

“不行,不行,申兄、张兄都击中了3个玻璃瓶,开始并没有讲比赛速度,其实我们三人只是打了个平局,依我看咱们应进行第二轮比赛,我提议第二轮比赛打飞碗”。

“我举双手赞成,打飞碗!”

...........

“张兄,咱们还比吗?

“当然比,今天非比出个结果。”

“那比什么呢?张兄你出题吧”

.........

“还是沈寨主出题吧。”

........

“咱们就打活人顶碗。”

.........

 “张兄请。”

.........

 “还是沈寨主先来。”

.........

 “张兄,这下该你了。”

  .........

 这些话,表现了什么?表现了沈梅香对比武的取胜自信,表现了沈梅香谦逊礼让的品格和追求公平、公正的性格及欲擒故纵的智慧。还有,就是她那高人一筹的技艺。同时,表现了张山轻率、不肯服输的性格。

自此,沈梅香、张山这两个匪首的各自形象就显现出来了:一个是自信、谦逊、技艺高人一筹的女匪首,一个是轻率、不肯服输又技不如人的男匪首。

秀儿被张山失手打死后,张山把秀儿的死归罪于沈梅香,决心杀之以解心头之恨。

谁知:贵死神差,送信人把申为相误听成了沈梅香,结果:把信送到了沈梅香手里。......  

不久,张山和申为相同时收到一张了沈梅香的大红请帖,请他们3天后,带着所有兄弟到凤凰寨喝酒,庆贺她升为老大。

收到请帖,张山高兴得仰天大笑:“哈哈哈,人都快死了,还请喝酒,真有意思。”

“什么事使张大哥这么开心?”站在身后的副寨主冯大榜问道。

张山神神秘秘的对冯大榜说:“不瞒你说,我已经给申为相送去了密信,要联合干掉沈梅香,正愁没机会。人一走运挡都挡不住。这不,机会就来了,沈梅香请我们去喝酒,庆贺她荣升老大,老子要趁此机会干掉她,让她下地狱!”

“张大哥千万不能大意啊,提防沈梅香设‘鸿门宴’啰。”冯大榜提醒道。

“什么鸿门宴黑门宴?刀山火海老子也敢闯!”

张山的这些话,把他自己豪爽、轻率、不怕死和固执己见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少心计、说话做事轻率莽撞的山大王形象。

 .......

 再看沈梅香杀了张山后说的话:

在阶梯上,沈梅香提着张山的人头大声说:“兄弟们,今天的事与你们无关。是张山不仁,我才不义。”

狠狠地摔下张山的人头,沈梅香拿出张山写给申为相的密信念给大家听。.......

众匪徒听完密信面面相觑。

“大家都听见了,张山要杀掉我,我岂能放过他?”

申为相站在沈梅香身后,脸一阵绯红一阵煞白,吓出一身冷汗:“这事,这事我可是一点也不知道啊!”

“这事不仅与申兄无关,我还得感谢名字读音与我相似的申兄,否则,我已成了张山刀下之鬼了。兄弟们,今天的事儿就这么了了。你们愿意回家的,每人发给一个大洋;不愿回家的跟我一起干,我决不会亏待大家。”

 .........

“既然都不愿回家,那就跟着我干!”

.............

“跟着沈寨主干,跟着沈寨主干!”众匪徒的喊声回荡在凤凰山上空。

自此,凤凰山寨主沈梅香统领了凤凰山、李家洞、五金山三寨人马!

这些语言描写,把一个有勇有谋、武艺超群、侠肝义胆的女总匪首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三、用独白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统领三寨不久,张山旧部发生火拼。请看沈梅香平息火拼的语言:

...我带一小队人去李家洞,你们要随时做好接应我的准备。”沈梅香安排后就带着翠姑等一队人直奔李家洞。

赶到李家洞,双方还在僵持。沈梅香令双方放下武器,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解决。

详细了解情况后,考虑了很久,说冯大榜的决定是正确的,破坏了山寨的规矩,就应该按规矩处罚,这是天经地义的。但转念又一想,冯大榜升为寨主,有人不服气,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三寨刚统一就杀人也不吉利。为了笼络人心,维护山寨的稳定,她作出了退后一步自然宽的决定。

上段加粗的文字,是沈梅香的内心活动,是她的一段内心的独白。这段独白,揭示沈梅香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过程);这段独白,表现了沈梅香的理智、一切从大局着眼的性格和不滥杀无辜的“义”。这个“义”,是仁慈、善良,是义薄云天。

这,就塑造出了一个宅心仁厚、心地善良、义薄云天的“义匪”形象!

.......................

“弟兄们,我们都是为了谋生存才走到一起来了,这两个兄弟坏了山寨的规矩,按理说应该处以‘五马崩尸’之刑,但我们三寨刚联合,需要的是人,他们是联合后的初犯,我看就宽大处理,令他俩割发代刑,以观后效。”

这段话,揭示了沈梅香处事公正、赏罚分明、富有人情味的性格。塑造出了一个泾渭分明、处事公正、赏罚分明又富有人性的女匪首形象!

......................

“冯寨主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今的局势,需要的是精诚团结,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她明的是说冯大榜,实际上是说给大伙儿听的。

结果:冯大榜等人的气儿顺了,张山的哥们儿的气儿顺了。两个犯规的土匪呢?割发代刑后,跪在沈梅香面前,感谢她的不杀之恩。

一场眼看就要发生的火拼,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这些,表现了沈梅香驾控全局的非凡能力和处理事情与问题的高超手段!

至此,小说的主人公沈梅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了人们眼前,进而刻进了人们脑海、心里!

当然,《义匪》第五章(陷阱)“用语言塑造人物”的精湛技艺,也不是一点儿瑕疵都没有。例如:人物之间的对话,是不是还应该简炼一些? 又如: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是否还可清晰、贴切一些?.......

     以上,仅我一孔之浅见。不当之处,请邹元模先生和同行们斧正!



关于高其友


风景或者财富               

                                   吴生泉

 

为两位老师召开的创作生涯40周年座谈会,既是交流、研讨会,也应该是总结、感恩会。在这里,我想感谢的是髙其友老师。可以说,我们武胜,不少作者的写作经历,都与高老师有关。或者说,在不同方面,或多或少,受过他的影响与熏陶、引导与扶持。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是爱好文学较早、但又打算中途溜号的那一类。因难敌诱惑,曾一度热衷下海,疏于写作,美其名曰“告别文坛”。当时,身为创作辅导干部的高老师一次次发通知、打电话,邀请我参加相关活动,我却置若罔闻,也不作任何回应,打算就此销声匿迹。

记得那一年,在县政协二楼开会的那次,已经多次缺席的我心血来潮,临时决定去“看看秧水”。当我带着忐忑的心情,去到会场门口时,高老师大老远就迎上来,伸出热情的双手,并说了一句“终于把你盼来了”,说得我脸红心热。

高老师就是我们武胜文学阵地的守望者,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如何风云变幻,他都在默默坚守文学这一方净土、这一精神家园。如果把作协比作一个家,高老师就是可亲可敬的当家人。他的殷殷期盼与声声召唤,让我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他并没有因为我疏远文学就疏远我,并没有因为我放弃文学就放弃我。单凭那一个“盼”字,那份宽容与爱护、那份热情与耐心,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还有什么理由彷徨、观望?还有什么理由不拿起笔来,重续前缘、重拾旧梦?

提到写作,不得不提我《杀年猪》那篇小文。那原本是引导学生写作的下水作文,在高老师当年主编的《太极湖》发表以后,他亲自打来电话,为我分析得失,提出修改意见,言语间充满欣喜,也饱含鼓励。后来,他还特地托人,为我那篇短文撰写了长达数千言的评论文章。重视每一篇稿件,关注每一位作者,是他一贯的做法。我认为,武胜作者群的形成,创作业绩的取得,不能不说与高老师的扶持与付出有关。

在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方面,也曾受到过高老师的影响。有一次,他突然打电话我,询问有关家父的工作简历。原来,我在一篇写父亲的散文中提到 “离休”一词,他以为我混淆了“离休”与“退休”的概念,为稳妥起见,特地打来电话求证。他这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作风,让我心生敬意。

无独有偶,高老师在编辑我《写给小平》的那组诗歌时,将“一国两制/黑猫理论”改成“一国两制/黑白猫论”,虽仅一字之差,但其思维之缜密,文风之谨严,可见一斑,这不得不让人打心底佩服,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写作中得更加审慎。

高老师给人的感觉总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曾经,我有一组怀念母亲的散文,得到了他的赞赏。他说,文中的“母亲”不仅是我的母亲,也是他的母亲,更是普天下的母亲。为增加编辑效果,他还特地选配了有关我母亲的生活照,作为插图,可谓用心良苦。印象中,高老师总是这样:用细节感染我们,用言行激励我们。

他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切忌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喜欢用行动说话,用作品说话。如今,他虽然退休了,但他在作协所担任的那些无偿的工作从未停止过,他所热爱的笔耕从未停止过。他经常深入工厂、学校去搞演讲、办讲座,只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只为撒播文学种子,培育文学新苗,只为武胜的文学创作后继有人。

每逢采风活动,他总是兴致勃勃,深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只为创作出更接地气、更有底气的作品做足功夫。他常常为争取活动经费煞费苦心、为办好作协刊物东奔西走。同时,他有自己的创作规划和实际行动,常有新作面世,并坚持了天天记日记的习惯。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创作的执着,让我等自叹弗如。

高老师的记忆力惊人,总是过目不忘,过耳不忘,他的博闻强识令人折服。他的侃侃而谈,使人如坐春风。他把“冷眼静心看世界,博文大义写春秋”作为座右铭,其作品总是具有非凡的冷静与超脱、具有满满的正义感和正能量。

他不少作品都不愧为精品,其语言之质朴、意境之深邃、行文之简洁,想象之新奇,刻画之细腻,总叫人耳目一新、大快朵颐;他擅长各种文体,且做到了各尽其妙,其杂文之犀利、小说之厚重、辞赋之大气、戏剧之严谨,无不给人以警醒,以震撼,以感染,以享受。

总之,高老师的为人与为文,无一不对我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整个武胜的文学创作来说,作为引路人的高老师可谓劳苦功高;也可以这样说,对于武胜乃至整个广安文艺界来说,高老师和邹老师等前辈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地欣赏,好好地珍惜。

    最后,我只想说一句:感谢有你,高老师!并衷心祝愿两位老师生命之树常绿,艺术之花常开!


小中见大

 ——品读《虾筢》

 杨真真


一、小人物,大善良

 获赠高其友老师小说作品集《岁月》,捧读再三,对《虾筢》一篇尤为钟爱。

《虾筢》是个短篇,主人公叫谭登科,但因为嘴巴阔大,形似虾筢,人们从不唤其真名,而是赐他一个虾筢的诨名,似乎他天生也就配这个名字!一个连名字都被忽略的人,可见其卑微与渺小。他一生孤苦无依,父母早逝,没有兄弟姐妹,大半辈子,他都是靠扫别人残剩在地上的一点下脚米糠为生。后来娶了一个外地流落来的、大他十几岁的老女人,才算有了个真正的家。以前他就是以加工坊为家计营生的人。

按说这种人纯属造物主疏忽而致的“畸零人”,完全是多余的。但他身上却时时闪耀着某种伟大的人性光辉:一颗善良的心。这颗善良之心,出于自然,发乎本性。有一回“我”跟一群小孩因嘲笑他而被追赶,“我”背篼里的米和糠撒了一地,本以为会被他收拾一顿,结果他却帮“我”把地上的米、糠细细清扫了,颗粒不剩。加工坊人手不够时,他经常帮忙,以至于后来他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忙活了,大家才觉得少了他不习惯得很。他曾收留了落难的母女俩,做母亲的出于感恩,要把女儿许配给他,但是他认为乘人之危坏良心,高矮不从,后来就与这位母亲结了婚,并且还帮这个女儿相好了人家。

同是生活底层的卑微小人物,同有一颗善良淳朴的心,读罢《虾筢》,让我自然想起了福楼拜的著名短篇《一颗淳朴的心》,而小说语言的简明活泼,虾筢其人的外貌形象之活灵活现,又使我想到雨果笔下的“笑面人”,但他内心的善良,他对自己这个卑微营生的敬业程度,跟屠格涅夫笔下身在上层社会却精神空虚自觉多余的“畸零人”又是多么不同!他对人生、对社会保有一颗本真的大善之心。

二、小篇幅,大结构

《虾筢》全篇不到五千字,然而有巧妙的构思,大气的结构。

小说视角独特。虾筢的一生,在“我”的视野观照下逐渐呈现。起初,“我”十分厌恶他,认为他是那种挖鼻屎吃的爱贪小便宜的人,干的营生又那么卑下,而且曾经因为站在马达边看打米而遭他一顿抢白。但是,在他无端受辱而委屈狼狈的时候,“我”不免可怜起他来,顺势交代他孑然一身的可怜身世,其形象将慢慢凸显。他帮“我”扫米之后,“我”对他渐有好感,也是从这时起,才注意到他是个应该有名字的人,而对别人再叫他虾筢感到不满。从此,“我”渐渐长大,最后走出山村当了国家干部,才终于注意到他话音里的凄凉,以及他接过我递给他的烟时那种诚惶诚恐。他终究对他的职业和命运有深刻的谦卑和颓丧!

虾筢的人生大幕,除了“我”的视野观照,还有众人视角的陪衬。从虾筢这一称呼来看,一开始就意味着对他的长相和人品的嘲笑与鄙夷。因为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张大嘴,在别人看来,就会吃掉更多的粮食。那个夺他篾篼的少妇人,就喋喋不休地骂过他“好吃懒做的五保户”。尽管他经常也在加工坊帮一些忙,但对他的单身,加工人员及小孩都会任意取笑。而最后,当加工坊里没有虾筢的影子时,大家都觉得少了点什么,心中难免怀念。另外,作者也借助加工坊伙计之口,得以侧面交代虾筢完整的人生经历。

小说这两个独特的视角,贯穿全篇。除了虾筢这条主线之外,多线贯通,正面和侧面结合,使虾筢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显示出作品小篇幅里的大结构。

三、小故事,大主题

短篇小说的写作难度大,一个成功的短篇,往往会很好地抓住事物本质性的横断面,从而折射出事物的全貌。

虾筢的故事,卑而微,可谓小矣,然而细细品读,我读出了许多“大”。许多“大”浓缩在这个小的精品里,成为许多缩影。

首先,我看到了小人物命运的缩影。大凡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多如虾筢一样辛苦而忙碌,也如虾筢一样憨厚而谦卑。虾筢一把自己特制的扫帚,白天一丝不苟地清扫地上和机器里的米糠碎末,连螺丝缝里都用手细细掏过。晚上,他要把篾篼里和着不少尘泥的米糠,再用筛子不停地倒腾,才能得到一点碎米花花,这就是他的口粮,筛出的糠拿去集市卖钱,这就是他的零花。而为了能保住这件卑微的工作,谁有使唤,他会“应声前往”,遭到侮辱,只能“忍气吞声”,被取笑就“咧嘴傻笑”,而平常为“讨好”打米的人、时时“谨慎”、处处“小心”就可想而知了。长此下去,骨子里便少不了凄凉、谦卑和颓丧。这就是被生活挤压的底层小人物命运的缩影。

另外,《虾筢》在成功塑造典型小人物的同时,浓缩了川东的民俗,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小说开篇讲道:“虾筢本是一种捞鱼的器具,用细篾条编制而成。”读到这里,我对川东家乡民俗的记忆一下子被激活了。再读下去,川东家乡民俗的那种亲切感更是扑面而来。打米、磨面的加工坊,用碾子碾以及用水冲转马达带动机器打米的场面把我一下子带回了童年;闲时下“三山棋”的消遣,同样勾起我无限的回忆。川东特有的方言土语、俗言俗语,读着也让人会心一笑。比如爱贪小便宜的人叫“挖鼻屎吃”,相亲叫“看人”,有福气叫“秧子栽到井眼里”。还有童谣如“虾筢短,虾筢长,虾筢哥哥当新郎”“虾筢儿,虾筢孙,虾筢孙儿想结婚”,都趣味无穷。凡此种种,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川东民俗的生动缩影。

小说故事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说起,多年来人们憧憬的电灯电话,并没有立即在大跃进里实现,但借着时代的风,小河滩头修的石堰,结束了家乡用碾子碾米的历史,虾筢的人生故事在家乡实行机器打米那年拉开了序幕。虾筢活动的主要场所——加工坊,打米的技术逐渐由水带动马达到使用高压电发动机,但虾筢扫下脚米糠的卑贱营生却一直没变,这无疑也折射出整个国家和时代的贫穷现状。但到最后,繁忙的加工坊里终于没有了虾筢的影子,原来,他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忙活去了,因此虾筢的日子也一步步地过得舒坦了。小说在揭示个人命运的同时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可以说小故事里蕴含着大主题。

    而小说结尾更耐人寻味。作者写到人们总是留恋生活中已经习惯的东西,写到没人扫而被人践踏的米糠散发的霉臭味,写到“我”心里的惆怅,写到我们的生活似乎真的缺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是那颗时时与人方便的善良的心吗?是对卑微之人的理解和宽容吗?是对过往生活的朴实怀念吗?如此,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已经超越个人以及时代而成为对普遍人性的思考与叩问了。



满目银素丰收归

——品读《同学会》

周德川

 

梨花怒放,堆粉砌玉,好一个满目银素的瑞雪世界。想不到,我在不经意间闯进了这个世界,跟随中子走进了他的《同学会》。

如同朗朗丹青,《同学会》群美荟萃,既多彩又精彩。开篇自然美,纷纷扬扬的大雪为全文垫定了澄澈明净的纯然底色,随着明暗两条线索的逐步展开,人物呼之而出,故事娓娓道来,小说渐臻佳境。于是,朴质素雅的人物美,妙趣横生的故事美,底藴厚重的文化美迎面扑来,让《同学会》散发着田野的芬芳,放射着璞玉的辉光。

 

朴质素雅人物美

 

《同学会》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和一群学生的故事,教师辛勤播种、耕耘,换来了硕果滿枝。故事告诉我们,春风化雨,春华秋实,辛勤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你播种几朵云彩,就收获一天甘霖,播种几抹绿色就收获一个春天。这就是我理解的作品主题。为凸现这一主题,作品集中塑造了鲜活而丰满的人物群象,这些人物的故事在文革年代的乡村徐徐展开,浓浓的乡村气息,酽酽的泥土味道,粗朴憨实的人物形象,让人感觉到这一切都是彼时彼地的丰厚特产,在情在理,真实可信。作品对人物没有人为的拔高,没有刻意的雕饰,没有高尚博雅的造作,却产生了素中见奇,俗中见雅的文学美感。

作品的主人公高启迪是一位博学睿智,敬业精业,以学生为已任的乡村教师。他自幼饱读名著,二十几岁就崭露头角,在省级报刋频频发表小说,这样的才俊担任小学教师,怎么说也有些屈才,而他欣然领命赴任。他没受到教育理论训练,没有教学经验,就凭着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超高的悟性,把教育教学搞得风生水起。作品描写高启迪的高妙是顺应时代特点和乡村背景,赋予了他朴质的品性。他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虚玄的“高尚”说教,没有板着面孔的生硬灌输,而是用自己务实应需的独特方法去滋养他的学生。譬如,他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遵纪尊人,而当学生违纪当罚之时,他对学生没有体罚,没有羞辱,而是罚背儿歌,罚猜谜语,处罚变成了尊重,变成了一种增长知识的方式。当几分天真,几分淘气,又聪明锐敏的“小魔头”谭剑雄给同学取绰号调笑之时,他没有恶狠狠的训斥,他对同学说:“他要再给同学起绰号,喊浑名,你们就喊他‘谭剑雄,眼晴鼓起像灯笼’”,作为一个教师,这样开导学生岂不是粗俗不堪,然而这种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粗俗,却有一种拉近师生距离的亲切感,远比那空洞虚玄的说教来得实在,也管用得多。他鼓励谭剑雄好好学习,也没有一句“要报效祖国”之类的高调,只是说,多学知识,就是去当兵,也不止是当个排长、也会有好的发展。格调不高,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于是产生一种朴质的文学美。

作品有一段看似一般,却足以掀动读者情感的叙写,那就是写高启迪的内心自责。高启迪点亮一盏心灯,用以驱散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亏欠”,他自责当年对杨晓梅疏于管束和重点培养,没有让一个天资聪慧,活泼机灵的苗子更加出色。他当面向杨晓梅道歉。而杨晓梅两次毕恭毕敬的鞠躬告诉读者,高启迪对学生没有亏欠,当年那至细至微、至情至性的关爱,早已深种在学生心里。学生感恩老师的情感穿透了绵远的岁月。就这样,教师的博大心怀和爱生如子的懿情在这里充分彰显。

高启迪到底怎么教育学生呢?作品借一个学生在同学会上的一段话道出了他的教育方法,学生说“小时候,我就听高老师讲红岩故事入了迷,象许云峰、江姐、刘思扬、成岗等许多英雄人物都在我心中扎了根,当然特务徐鹏飞,叛徒甫志高这些败类也让我忘不了。”看来,高启迪是深谙育人之道,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取代那些抽象乏味的说教,真真收到了奇效。育人如此,教书呢?他摈弃了高压锅式的强迫学习,如同他的名字“启迪”那样,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开发潜力,从而点燃学生的智慧。他顺应政治形势,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把枯燥的概念化的东西变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和趣味盎然的谜语,让学生喜闻乐见,学生不知不觉地在宽松愉悦中潜移默化。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又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之法,完全应合了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也是他当年的学生后来个个优秀的重要原因。

为了让高启迪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又特地安排了两堂公开课,这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大大地出彩。如果说第一堂背诵批判“四人帮”的儿歌是彰显高启迪的政治觉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展示其课堂教学的灵动的话,那么,第二堂课背诵唐诗则是异彩纷呈。谭剑雄改唐诗异峰突起,作品陡生波澜,造成了跌宕起伏的情节美,展现了谭剑雄的淘气而可爱,率真而聪敏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的安排,赋予了高启迪最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他既语言机智,教学灵动,又深爱着他的学生。谭剑雄改唐诗,把李白的《赠汪伦》改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河里喊救命。扑通一声跳下去,抱起一看是汪伦。”把孟浩然的《春晓》改成“春眠不觉晓,周身虼蚤咬。顺手抓一把,不知有多少。”把李白的《静夜思》改成“床前明月光,肚儿饿得慌。饿了睡不着,起来喝碗汤。”把李绅的《悯农》改成“锄禾日当午,衣破没有补。前面露肚皮,后面现屁股。”真可谓诗惊四座,趣而好笑。然而,公开课明明要背唐诗,这不走了题,而且后面三首改诗,完全可以理解为从吃穿和居住环境的角度来丑化现实,在那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这还了得,这岂不是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罪茣大焉。好个高启迪,他灵机一动,用机智的语言褒扬改诗,把《赠汪伦》的改诗解释为颂扬李白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还鼓励学生学习这种情神。把《春晓》的改诗解释为铲除了政治上的“四害”,还要消灭自然界危害人们健康的“四害”。而后面两首改诗,分别解释为反映落魄诗人的困窘潦倒和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劳动者的疾苦。这样一解释,化解了课堂走题的尴尬,又保护了他深爱的学生,谭剑雄非但没错,反而有功了。可以说,作品赋予了高启迪美好的情感和非凡的应变能力,这样的教师怎不深受学生爱戴、敬重和崇拜?这样,文末写谭剑雄在同学会上赠房于师,也就顺理成章了。

对高启迪这个人物,作者是饱醮笔墨精心塑造的,除了正面的叙述和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外,又多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从旁烘托。诸如学生在同学会上的颂词赞语,对高老师当年为师的细微末节的回忆,学生的出类拔萃和感恩的举动,学生谭帮学献诗,谭剑雄居室悬挂高老师书写的对联等等,都彰显了高启迪为师之峻拔彦伟,使得高启迪的形象鲜活而丰满,作品就这样一步步地把故事推向谭剑雄赠房于师的高潮,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就跃然而出了。

 

妙趣横生故事美

 

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是什么?给人看,作宣传。或愉悦身心,开启心灵;或点燃智慧,助人进取;或激浊扬清,淳化社会。但若作品清汤寡水,味同嚼腊,读者不忍卒读,那么,那些高尚的目的焉能达到?所以历来的文章家都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也就是写作的技巧,力求引人入读,引人入胜。

《同学会》就很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即便是平常之事,也力求出新出异,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学生互取绰号很平常,干巴巴的绰号无味,作者就设计了带有奚落性的顺口溜:“谭小乐,半夜半夜睡不着”,“谭小敏,半夜半夜睡不醒”,“谭联珠,小白猪”,“谭亚萍,走错门”,“刘国彬,结个婚”。一听就覚得新奇而笑不可抑,孩子的童真童趣得以充分表观。而作者还不满足于此,又让主人公高老师“以毒攻毒”,口出“谭剑雄,眼睛鼓起像灯笼”的浑语,顿生奇趣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公开课上谭剑雄改唐诗,其趣更甚,让人忍俊不禁。所改《赠汪伦》一首,简直就是诗体微型小说,“李白乘舟将欲行”是故事的开端,“忽闻河里喊救命”是故事的发展,“扑通一声跳下去”是故事的高潮,“抱起一看是汪沦”则是故事的结局。不仅故事情节完整,而且跌宕起伏,结局出人意外,既形象又生动,表现的主题也深邃无疑。真是趣莫大焉。而其余三首改诗同样妙趣横生,用夸张的手法,用意象包装的语言,组成接地气,很“生活”的画面,读来朵颐大快。像这样的妙趣,本身就是技巧,极具文学性,它既吸引读者的眼球,又刺激读者的心灵,可谓人见人爱,人读人喜。

作品对高启迪因讲解对对联而遭遇政治攻击一事,是另一类妙趣,这就是掀起波澜,制造悬念,给读者一个强烈的期待,促使读者急于下读。

“毛润之”对“孙行者”,本是一个对对联的语言问题,学术问题,却被受极左思潮毒害至深的丁某人上纲上线,诬之为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这在政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文革年代,主人公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读到这里,读者心悬于玆,为主人公担忧,便产生一种同情和期待的双重感情而急于知道结果,这种行文技巧,显然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当主人公机智应变,用“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的雄词豪语反唇相讥,不仅为自己解脱,而且击倒小人,成居高临下之势时,读者自然是惊喜不已,痛快淋漓。这样一来,读者和作者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作品激浊扬清的艺术感染力猛然增强,这完全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使然。

文末一节文字,写谭剑雄领着老师和同学参观他的居室,看房、览景、品对联,一步步把故事推向赠房于师的高潮。其写法是平中见趣,趣中见奇。而奇趣就在于设悬念埋伏笔,先让人云里雾里,看不明白作者的意图,最后窗开雾散,豁然开朗,作品产生巨大的震撼力。有人说,文学作品不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也不能让人怎么看也不明白。这种从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就是妙趣横生波澜起伏的过程,《同学会》便是如此。

 

底蕴厚重文化美

 

读彪炳千古的名著《红楼梦》,不管你读到什么,是封建社会的宫闱秘事,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还是反封建的排满呐喊,你无疑会感受到足以倾倒众人的无与伦比的绝妙文化。且不说潜隐其中的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建筑文化等,就是那充溢全书的锦诗玉词,也让你醉而忘归了。这就启示我们,文学作品应该追求含金量,应该有文化含量。

中子的《同学会》就非常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读《同学会》,就觉得过瘾,因为它从头到尾都充溢着文化美。文化美从精妙的对联中流出,从浅显通俗的儿歌中淌出,从歪改唐诗的妙语佳句中喷出,从那清新隽永的现代诗《初春 云很低》中涌出,从对毛主席诗词“一从大地起风雷”的雄解宏论中飞出。而文末点睛,又别开生面地对落款时日201614作避讳翻新的祥瑞解读,让读者大叫过瘾。因为这里既有对古典文学名著中人物口语的妙引,又有现实民间风情习俗,这就使得作品白雪开篇,吉瑞结尾,前呼后应,文化解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正因为如此,读《同学会》不仅接受多重美学陶冶,又能获得多种文化享受,实在是爽心雅性又怡情的快事。

当然,要求作品有文化含量,有文化底蕴,并非易事,它要求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力。《同学会》中,作者引用古诗古联信手拈来,自己创作的又出手不凡,实实反映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力。

综观全文,说《同学会》是美篇佳作,并不为过。尽管有入题稍嫌缓慢,结构略显松散之微瑕,但毕竟瑕不掩瑜。我捧读再三,情之所至,喟然而叹:堆粉砌玉雪纷飞,群美荟萃同学会。紧随师生怡心游,满目银素丰收归。


描绘时代镜像  再生集体记忆

——漫谈高其友小说《同学会》

尹才干

 

古语说得好,岁月留痕。的确,对于逝去的岁月,在人生的记忆中,总会留下一定的痕迹。尤其是那个充满殷殷期待、浅浅欢悦、淡淡哀愁的美妙无比的童年、少年。如果作家对这个时段中发生的一桩桩细微小事,倾注无限的情怀,用生动隽秀的文字把它写出来,一定会引起那些历尽沧桑之后的人们的无限的阅读审美兴趣,激发他们或浓或淡的历久弥新的乡愁。

武胜县作家协会主席高其友的中篇小说《同学会》,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部中篇小说在《广安文艺》2016年第4期发表后,获得读者一片叫好,引起了不少人共鸣。我特地找来拜读后,也颇有同感。这部中篇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镜像,再生了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不伪饰,不虚情,不假意,是对过去存在、现代经验的扎实抒写与真情唱挽。它不仅能提高读者对那个时代、那个生活集体的审美回忆,还给小说创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写作启示。于此,我散漫地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是选材抓住时尚。本来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艺术审美和社会意义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所需要的题材来写。流行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时尚,就是合时宜的小说题材之一。

就当前而言,“同学聚会”悄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流行,平面聚会(开同学专题会议)、立体聚会(互联网上建同学群)正在风行。作家高其友敏锐地抓住这一时尚,在武胜,在广安,率先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切的体验,吻合时宜地创作出了中篇小说《同学会》,写出了生动诙谐的“小学班级同学会”,为读者所喜爱,获得了呼之欲出、应运而生的良好效果。

二是内容突显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写一方情。地方特色,就是一个地方所独有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饮食传统等。地方特色突显的作品,让人读来或熟悉亲切,或陌生新奇,都容易获得艺术的真实,产生情感的多重共鸣。小说《同学会》中,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家的家乡——川东地区某偏僻乡村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那个特定的时间“文化大革命”期间,特定的称谓“建设公社”,特定的地点“堰塘湾村”,特定的事件“民办小学”。有了这些个“特定”,小说不仅塑造出了那个时代的镜像,还获得了特有的阅读审美意义和艺术成功的价值取向。

三是行文注重细节。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小说创作的成败。《同学会》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都进行了描写,可谓功夫深厚。比如对学生谭剑雄报名场景的描写:“高启迪见那孩子,虎头虎脑,一双大眼睛尤其可爱。他憨憨低笑着。有些怯生,一言不发。”“那孩子忽然‘嘻嘻’一笑,‘嘿,你是晚辈,我是长辈,我不怕!’”这些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对谭剑雄以后的所作所为埋下了伏笔)、丰富作品内涵,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主旨贯注情感。古人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者,文之经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无论是“诗”还是“文”,“情”都是“根”,都是“经”,都是感动人心之根本。当然,小说也不例外。同学会,应该说,就是情感会。毋庸置疑,作家高其友的小说《同学会》,就是一部紧扣时代脉搏的情感会,是时代情、师生情、同窗情、男女恋情的深情荟萃和演绎。学生时代男女生之间朦胧如烟雨般的感情,是普遍存在的,是介于友情与恋情之间的,温馨又凄美,清婉而又感伤,这是校园里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无法否定的。这种异性间的那种虚无缥缈的情感,虽如玉石般纯美,雪花般圣洁,但大多不能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恋情,修不成“正果”。这给每个同窗来说,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遗憾,极个别者甚至会留下一生难以愈合的伤痛。正是这种伤痛,成就了小说的绝好题材,成就了小说的感人之“根”。不过,作家高其友反其意而写之,他的小说《同学会》里,结局都是比较好的,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是一对对让人羡慕而赞叹的“夫唱妇随的好夫妻”。真可谓:同学会啊,同学会,堪称相亲回忆会,喜看成双又成对。

相逢,是一首古老的歌,在“爱”的面前,必定有人欢乐有人愁。仔细琢磨,爱,这是两足无毛动物永远都无法挣脱的原始本性,无论男女。在一次同学会上,一女同学面对昔日的老师和同窗好友,说她上学时暗自爱慕过我很久很久,当时我竟然不知道,真的好遗憾。我对她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但时光不会倒流,世上没有后悔药,建议您去读读作家高其友的中篇小说《同学会》,也许它能把我们带回到昔日欢愉的校园里,为我们抚平那道凄美的爱痕。

总之,《同学会》是一部描绘时代镜像与再生时代记忆、集体记忆的优秀小说。小说以其时尚而合时宜的视觉、质朴的语言文字、浓厚的乡土人情、凝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将个体的记忆创新地转化成了集体的记忆、民族的记忆、时代的记忆,成为一部让读者爱不释手的佳作,呈现给读者一次次刻骨铭心的阅读享受。